半岛官网11月10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园林康养和公众健康”特别论坛在深圳市光明区成功召开。论坛旨在探讨自然景观、园林设计以及相关植物疗法对公众健康的积极影响,推动园林康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为如何提升公众的身心健康水平建言献策。
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风景园林与生态景观协会、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牵头组织。
新西兰惠灵顿建筑学院高级讲师Jacqueline McIntosh、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居环境研究院院长张延龙、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李同予、广东四季景山园林建设公司芳香花园主理人赵娟、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规划设计与工程教研室主任林葳、重庆梦拓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6位专家作报告。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陈崇贤、四川农业大学特聘副教授吕兵洋主持。
新西兰惠灵顿建筑学院高级讲师 Jacqueline McIntosh(杰奎琳·麦景图)
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对自然景观、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影响。随着历史上人类不断通过平整地形、填海等方式扩展城市规模,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生态逐渐被抹去,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区凝聚力。汇报人列举ANZAC湾作为新西兰与土耳其间的战争纪念地,说明土地对于集体身份和精神纽带的重要性。报告还比较了新西兰和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格,认为新西兰通过融入毛利文化及殖民历史来塑造独特的设计语言,而中国的设计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历史、哲学及象征元素呈现文化内涵。两国在面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挑战时,可以相互学习。总体而言,在科技进步与文化保留之间找到平衡的必要性,以确保城市设计既具创新性,又能维系文化记忆和生态的多样性。
报告讨论了在学校特别是高校中引入植物艺术课程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植物艺术不仅包含盆景、插花、组合盆栽等传统植物艺术,还通过嗅觉、视觉等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审美能力,并促进心理疗愈。以大学生为例,植物艺术课程可以作为公选课开展,并通过大赛形式激发兴趣和参与,同时培养助教团队,帮助在中小学推广该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植物艺术课程融合到自然教育中,设计不同难度以适应各年龄段,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其对学生幸福感、注意力、希望感的积极影响。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植物艺术课程,并编写统一的教材,通过大学生助教解决中小学师资短缺问题,并帮助园林学科的就业拓展。
介绍了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以及在自然疗愈相关领域开展的深入研究。该团队近年重点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等,并通过感官维度(视觉、嗅觉、听觉及VR虚拟环境)探索如何改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支持作用。具体成果包括对学习空间绿植设置的研究,发现适当的绿化率有助于减缓学生压力,其中芳香植物如薄荷对注意力有积极影响;自然声音在特定场景中增强环境舒适度;VR环境研究显示,太空和自然景观有助于心理恢复。团队还推动了多期以园林康养为主题的专业期刊组稿工作,为校园疗愈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计划继续在全国推广和深入研究,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
报告介绍了通过园林植物实训工坊助力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工坊分为芳草、食香等功能区,由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提供香草研学、劳动教育、茶饮等课程。项目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各自的学科进行创业,如食品专业的“芳香茶饮”,兽医专业的“香草守护宠物健康”等。此外项目通过社区服务,利用香草产品帮助长者康养。推出了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包括十二仙草系列书签,凭借其创新设计和天然香气,获得小红书的热烈反馈。通过强调互动性与体验感的工坊课程和产品设计,鼓励学生通过实践积累创业经验。最后,报告强调园艺疗法的社会效益,并希望更多企业参与,助推园艺康养的推广与普及。
报告交流了“仰视”视角下冠层景观的疗愈效益的研究进展。研究重点针对两个问题展开:树冠景观中的哪些因素影响人体的生理与心理?以及这些生理心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研究将冠层景观分为天空、叶花和树干三个主要要素,分析其不同组合对压力、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通过脑电波、血压等生理指标,发现适当的天空和叶花比例有助于降低压力和恢复注意力,而均衡的要素配置更受欢迎。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多篇国际期刊中,并引发了对多感知体验(如听觉、触觉)的进一步探索。此外还分享了上海徐汇区“躺坪”的成功设计案例,说明了仰视视角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体现了景观设计对公众疗愈和休息的积极影响。
通过具体案例和个人思考,从实际项目和生活中的观察提出了与园林康养紧密相关的议题。报告分享了在重庆的园林项目实践,展示了如何将康养理念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在苗木基地改造项目中,通过整合森林资源,创建慢生活、健康休闲的空间,并借助康养景观设计,结合市郊自然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在具体的项目中,他提出康养不仅在疗愈功能上重要,还在社会效益上有所体现。例如,通过植入健康、艺术、教育等元素,他的团队吸引了每年超过50万游客,有力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报告还分享了其他康养景观案例,如重庆市内的口袋公园设计,以树木保留、园艺疗法、康复运动、适老化设计等方法增强康养功能。最后,报告呼吁园林行业在设计中关注无障碍环境和防鸟撞设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尽力。园林康养不仅服务人类,还应关注所有生态系统成员,并强调健康、自然、安全的环境才是康养景观的核心价值。
互动交流环节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树华教授主持。在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专家与嘉宾解答了多位观众提出的问题。
专家们还强调了科研实践与市场推广结合的重要性,建议将科研成果逐步落地,并在具体应用中进行验证。
本次论坛从理论构建、实证研究与推广实践等角度展开对园林康养的探讨,涉及文化记忆、植物艺术、感官恢复、芳香园艺、冠层景观、生态保护等多个视角与研究细分领域,为园林康养开拓了新理念和新路径。